Airpods Max 简评

本来计划周末用台式设备驱动 Airpods Max,和我的大耳机们好好 PK,但刚才简单听了一会觉得不用了,简单说完就算。

HIFI 专项

结论:音质约 600元 音源:Spotify + 普通 Windows 笔记本电脑 + Lighting-3.5mm转接线 对比:HIFIMAN RE800 银

出差在外,向同事借了一条 RE800 银 来简单 AB。事实上这条塞子正我转手给同事的,所以对它比较熟悉。

RE800 银当年定位 HIFIMAN 次旗舰型号的次级产品,标准的“中端”定位。发布售价 1500元 还是 3500元忘了,很快就跌入 1000元内。RE800 银的解析力很不错,中高频有爆发力,声音准确而且“好听”。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它的评价是 HIFI 入门首选,1000元声音该有的样子。

选择 Spotify 和电脑集成声卡,一是手边条件所限,二是尽量减少 RE800 的优势。

Airpods Max 有线情况下的声音,第一反应是平淡,各个频段没有爆发力,解析力一般够用。这里不是类似监听耳机的平淡,好的监听耳机是准确,同时音乐本身的能量和情绪调度能够准确地传达到耳朵。Airpods Max 更像是优化版放大版的苹果味,更大碗的白开水。换 RE800 银简单 AB 之后,我更确认了这一点,不好意思,Airpods Max 不好听。尽管如此,它的基础素质是有的,听大小编制的声场适中,定位也准确。以 RE800 的声音值 1000元为标准,我会认为这种声音值大约 600元。

作为主动降噪蓝牙大耳

在 Airpods Max 这类主动降噪蓝牙大耳中,我长期使用过的产品有 QC35、QC35II、WH-1000XM2、WH-1000XM3。

音质

尽管当 Airpods Max 切换到蓝牙时,声音的解析下降了一些,它的整体表现还是比 Bose 和 Sony 的产品明显好一截。QC35II 和 XM3 对我来说只能听个响,没有细节,很难听。如果按上面的同一标准,他们大约是 100 元的音质。

降噪 和 通透

短时间用过 NC700 和 WH-1000XM4,在没有 AB 仅凭印象的情况下, Airpods Max 降噪水平略微强一点点可忽略。通透模式是苹果传统强项,完胜无异议。

舒适度

对主动降噪蓝牙大耳来说,最重要的是舒适度。以 QC35 满分 100 分为标准,我会认为 XM3 有 90分,而 Airpods Max 只能得 60分。 沉重!非常沉重!走路时感受到压力的沉重!为了愚蠢的奢华感,增加了致命的重量。 耳罩柔软程度好,哪怕是冬天,也觉得有点闷。这点感受可能和重量有关,不知能否经受夏天空调房的考验(不用考虑出门)。 头顶穹网设计没有向下的压力,但耳罩向内压力大,觉得很紧。猜测是很大一部分重量传递到了耳朵,而不是头梁。我目前佩戴一个小时左右,已经觉得不适了,要知道 QC35 我经常一戴就是 8 小时,自认为耳朵好打发不娇贵。

设计

铝合金外形是愚蠢的,穹网头梁有创意但效果待考量,可拆卸的耳罩满分。如果是一款 HiFi 耳机,为了这个方便又酷炫的可拆卸的耳罩,我愿意多付一千元,毕竟一款 HiFi 耳机用个五年十年很正常,耳罩属于消耗品。但苹果的产品,两年后应该有了新款,存在意义就大打折扣了。

在 Bose QC35 和 Sony WH 系列竞争的时期,我曾在两家反复横跳,最终认为 QC35 是主动降噪蓝牙耳机的王。当时的理由是 “QC35 的切换式电源开关,明确的物理操作按键,同时可连接两台设备,都是实在有用的设计。而 1000XM3 看起来酷炫和人性化的功能(手势)却没用上几次。”

但今天来看,Bose 的优势却只剩下舒适度与价格。主动降噪被两家追上甚至超越;物理按键任然胜过索尼,但苹果的多传感器+永不关机的思路更值得期待;双设备功能,索尼到 XM4 终于有了,苹果到 iOS 14 终于有了。说起来也可笑,这么基础简单的功能,苹果和索尼竟然花了数年时间来追赶,只能怪 Bose 留给敌人的时间太多了。

值得买吗

一千元,你可以拥有降噪不那么强,但舒适度和实用性最佳的 QC35II。两千元,还可以选择降噪第一梯队,功能也不差的 NC700 和 XM4。四千元的 Airpods Max 贵得不值,后续降价到三千倒可以考虑。它大概适合这样的人群:

  1. 十分喜欢苹果全家桶的无缝切换体验
  2. 每天使用蓝牙耳机不超过 2 小时
  3. 经常拿 iPad 看支持空间音频的电影或剧
  4. (未来可能支持)Apple TV 专用多媒体耳机